查看天祝县旅游地图 天祝县地图全图——天祝县地图全图高清版
新功能:点击天祝县全屏地图,可以放大地图“全屏”查看哦!
天祝县城道路街道地图
藏族服饰:“安多”藏族:安多藏族的传统地域是指阿尼玛卿山西北、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小积石山以西的广阔地域。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玛卿山至青海湖一带。安多藏族的着装特别富丽,冬季用的藏袍面料以丝绢为主,不似卫藏等地以相对素朴的氇氆等为面料。帽子也多饰裘皮,衣帽布料上多以绿、金、黄、红等色为主的图案装饰。综上所述,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产物,它是一个区域或一个民族生活情趣及审美观的展现,服饰色彩更是服饰审美规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,当今人类意识到自己所造就的文化艺术时,不难发现藏族服饰色彩独具特色。宗教习俗、地域环境对藏族服饰的色彩特点形成也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。 “康巴”藏族:“康巴”藏族即康区的藏族。康区最早是指卫藏以东广阔的地区,后来这一地域又分为“康”和“安多”两部分。康区多指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,旧称“朵思甘”地区。习惯上将西藏丹达山以东的地区与四川西昌,雅安地区和阿坝藏羌自治州相连,北与青海省玉树、果洛两州相连的地域称为康区。具体包括:西藏昌都地区、云南迪庆州、四川甘孜州、青海五树州以及那曲东南一线。康巴服饰既具有藏民族的共性特征,又别具地方个性特色。其主要服装藏袍的基本特征是大襟、宽腰、长袖、超长、无扣,腰带举足轻重,式样不局一格。色彩是康巴藏族服饰点缀美的灵魂,他们在色彩运用上十分着重色块与整体的相村与和谐,运用最多的红、黄、蓝、绿、白和黑色往往包含了宗教的象征意蕴,又归纳了雪域大自然所呈现的直观表征。他们认为蓝、白、绿、红、黄五彩是菩萨的服装,蓝色代表蓝天,白色表示白云,绿色表示河流,红色表示空间护法神,黄色表示大地。康巴服饰,男装差异不大,女装尤为典型;以此形成了不同地域的风格。康巴服饰大致可细分为康北农区服饰、康南农区服饰、木雅服饰、嘉绒服饰、牧区服饰及康巴特有着装等类型。其中康北农牧区盛装,以羔皮藏袍挂金丝缎或毛尼藏片等为面料,下摆、襟、袖等处镶宽大的水獭、豹、虎等珍贵兽皮。彩绸衬衣、锦缎袄褂。康南农区女装,以五颜六色的花氆氇制成的百折连衣裙,左右胸襟处镶以红、黄、绿、藏青、金丝绒三角形,双袖肘处镶红布,袖边镶绿布,背部镶绣有吉祥图案的“公热”,裙边镶红色羊毛条,色彩艳丽、装饰性极强。除了华贵的服装,还以金、银、红珊瑚、绿松石、黄虎珀(密腊)等作头饰、胸饰、腰饰、手饰,把全身装扮得珠光宝气,雍容华贵。康巴牧区服饰,男女老少秋冬季均以厚重的原生皮板老羊皮、羔羊皮为袍;上饰粗犷的五色布、尼料条纹或“雍宗”、日月等图案纹装饰,夏装则以常以轻、薄的各色面料或自织牛羊毛尼制成的单或夹的长袍。上镶彩虹氆氇尼花边,康北一些农区还时兴针织羊毛的袍、裤、衣等。男戴宽沿白毡帽,女梳百辫,戴羊皮帽,耳、项、胸、腰、背、腕、手、佩各种用金、银、珠玉、宝石制作镶嵌的饰品。礼仪节日盛装选料更为华贵、精美。遐迩闻名的康巴汉子服饰,以昌都、德格一带男装最为典型。他们的服饰品主要有象牙发箍,金银镶边的红珊瑚大耳环,珊瑚、玛瑙、琥珀等珠宝项链,用金、银、铜精制的佛盒“嘎乌”、火镰盒等,腰际横插或斜佩长藏刀、短吊刀,手指上戴有金银并镶嵌有珊瑚等珠宝的戒指。藏袍的外套用绸缎、布、毛织氆氇品等制成,以水獭、虎、豹等皮镶边,脚蹬藏皮靴或红黑相间的毛质氇氇尼靴,头扎一根又黑又亮的长发辫,夹以红、黑、蓝等大股丝、绒线,盘头而绕,尾端呈散状,垂落于头侧,显得扬扬洒洒,威武剽悍;着帽的或戴金毡帽,或戴狐皮帽,愈显雄姿英发,滞洒自如。着装上康巴汉子一般将藏袍下摆提升至膝盖以上,脱两袖扎于腰际,腰间除火镰等佩物外,一把横撇的长刀十分耀眼,加上头上飘洒的“英雄结”,倍显剽悍,粗犷英武。康巴女装,也以昌都、德格一带为典型:其显著标志是前额顶佩戴由银和青铜铸造并镀以金,中间镶嵌红珊瑚的“梅朵”头饰,即花朵纹样装饰。相传此佩饰为格萨尔王妃珠牡所佩戴。头发编成若干粗细不同的小辫,上面饰以绿色松耳石和红珊瑚;鬓角两边的头发上穿有松耳石或猫眼珠,辫子末端也穿以两股松耳石或银饰,藏袍和男子大体相似,显得华贵大方,婀娜多姿。总体上讲,昌都、德格服饰代表了半农半牧区的康北型,由于历史上德格土司的辖地和势力影响较广,故而这类服饰也使之流传于整个康区,尤以男子的“英雄结”和女子的“梅朵”头饰成为其典型的显著标志。 历史沿革:天祝境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。夏商周时属雍州,为戎、羌驻牧之地;秦为月氏地;汉初被匈奴所据。汉武帝时建河西四郡,今天祝地区纳入西汉版图。从此时起至西晋时分属武威郡和金城郡;东晋十六国时分属武威、昌松、广武3郡;至隋代,为凉州武威郡所辖;唐属陇右道凉州武威郡;五代时属凉州,由吐蕃折逋氏家族统治;北宋属西凉府;公元1036年后为西夏属地;元代设永昌路,分属西凉州和庄浪县;明代设陕西行都司,先后属庄浪卫、凉州卫和古浪守御千户所;清代属凉州府,由武威、平番、古浪3县辖之;乾隆十八年(1753)设庄浪茶马理番同知,管辖3县所属的今天祝藏族部落;民国初属甘凉道,由平番县辖;民国三年(1914)裁庄浪茶马同知,设庄浪茶马厅理番委员,由平番县长兼任;民国十六年(1927)改平番县为永登县,民国二十五年(1936)取境内天堂、祝贡二寺之首字为名设天祝乡,属永登县;民国二十七年(1938)天祝乡改为永登县第四区;民国二十九年(1940)复设天祝乡;民国三十三年(1944)废庄浪茶马厅。1949年9月3日,永登县解放,同年成立永登县天祝区。1950年5月6日成立天祝自治区(县级),属武威专区;根据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指示,于1953年10月22日改称天祝藏族自治区,1955年7月19日,更名为天祝藏族自治县,属武威专区;1955年10月,撤销武威、酒泉两专区,其辖区并入张掖专区,天祝藏族自治县属张掖专区;1958年12月,撤销古浪县建置,其辖区并入天祝县;1961年11月,恢复武威专区,天祝县划归武威专区管辖;1961年12月,恢复古浪县原建置。解放后,永登县天祝区下辖9乡。天祝自治区成立后辖10乡。1952年自治区辖6区30乡。1956年8月12日,永登县岔口驿乡、古城乡、赛什斯藏族乡,武威县南山乡、铧尖藏族乡,永昌县泱翔藏族乡划归天祝县管辖。1958年11月成立人民公社,6个区改为6个人民公社;12月古浪县并入后县辖17个人民公社。1961年底古浪与天祝县分设后天祝县辖16个人民公社、15个牧场。此后的20年中,人民公社的辖区、数量和名称曾多次更变,至1981年县辖14个人民公社、1个镇、11个牧场。1983~1984年,撤销人民公社和牧场,设7区45乡。1985年10月,撤区并乡,县辖5镇17乡。2004年,县内行政区划调整为8镇11乡。1949年10月,建立中共天祝区委员会,天祝始有中国共产党组织。1950年5月建立中共天祝自治区(县级)工委,1956年建立中共天祝县委。2005年,全县有基层党委29个,总支委员会20个,下辖428个支部,有党员8298人,其中女党员1143人,少数民族党员2762人。2004年末,全县干部总数5746人,其中少数民族干部2368人,妇女干部1765人,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的3656人。天祝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,是华锐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。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藏族先民的驻牧之地。经过长期的融合演变,形成了以吐蕃为主体的华锐藏族。明代,在今天祝、永登境内有藏族部落52个,3万余人。清同治年间因战乱频仍,灾荒连年,剧减至千人左右。至民国初年形成36族、14寺院。根据分布区域,36族有东山8族、红番5族、安远6族、哈溪5族、西坪山1族、华藏1族、南山4族、莫科2族、石门4族。另有鲁土司管辖的连城8族8寺。天祝建县之初,藏族人口为14012人,至2005年,达到67370人,占总人口的31.64%。土族是天祝县人数仅次于藏族的少数民族,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,其中天堂、石门等乡镇分布较为集中。2005年,全县土族人口为12506人。1988年5月,曾由省人大批准成立了朱岔土族乡。自治县成立后,党和政府关心和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,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,给予了许多特殊照顾。全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,团结奋进,共同开拓和建设天祝,在发展民族经济、繁荣民族文化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。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科技队伍日趋壮大,成为政治经济管理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。1999年,天祝县荣获国务院授予的“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”称号。藏传佛教在天祝的宗教中占主要地位。50年代中期,有寺院22座,僧人千余。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屡遭损毁,僧侣受到不公正待遇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,14座寺院陆续开放。90年代,有4位活佛转世坐床。同时,伊斯兰教清真寺的恢复和新建,也按照广大穆斯林的意愿得到了落实。全县宗教和顺,社会稳定。天祝人杰地灵,人才辈出,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。三世章嘉·若贝多吉,是青海省互助县佑宁寺五大活佛之一,出生在天祝县旦马乡,精通藏、汉、满、蒙古、梵5种语言文字,学识渊博,著作等身,被清朝廷册封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、掌教喇嘛,统领全国佛教。三世土观·罗桑曲吉尼玛生于天祝县朵什乡,亦为佑宁寺五大活佛之一,他博学多识,著述甚丰,被清廷封为掌印喇嘛、御前常侍禅师、大呼图克图、静悟禅师。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经师华锐·饶布萨出生在天祝县石门镇,他佛学造诣极高,书法功底深厚,在佛教界有很高的地位。此外尚有华锐·罗桑曲达、华锐格西·久美丹曲等许多高僧大德。解放后,张全才、托三主才郎等少数民族人士成为第一代自治区(县)领导人。以后陆续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中,杨作林已踏上省级领导岗位,巴玉宝成为天祝历史上的第一位将军,10余人成为地厅级领导干部,进入县处级领导班子的干部已逾百人;以多识、丹珠昂本为代表的一批当代学者在学术、文学、教育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。数十位教授、副教授在省内外高校任教,县内各行各业中有百余名取得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。“天祝”,以境内天堂寺(天堂乡驻地)和祝贡寺(东大滩乡境内)取首字得名,是共和国成立后,1955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。天祝历史悠久,在县城西南部的东坪乡罗家湾、小沟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场文化遗址。表明4000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生息。伴随社会的发展,天祝行政区划历经变更。1936将永登县所属藏区改为天祝乡,1938年天祝乡又改为永登县第四区,1940年恢复为天祝乡,1949年解放后为永登县天祝区,1950年5月6日成立天祝自治区(县级),1953年改为天祝藏族自治区(县级),1955年7月19日,经国务院批准,天祝藏族自治区改为天祝藏族自治县,属张掖专区,1961年,撤张掖专区后属武威专区,现属武威市所辖。天祝藏族在历史上实行部落制度,藏语称“措哇”。1936年成立天祝乡时共有三十六族十四寺院,1951年7月24日古浪县的安远驿行政村划归天祝自治区,9月22日区政府由南冲寺迁至安远驿。1952年全区下设6区30乡。1953年10月撤销四区的四乡、五乡,成立6个乡,当时全县共有6区34乡。1956年先后将永登县的岔口驿乡、赛什斯藏族乡、古城乡,武威县的铧尖乡、南山乡,永昌县的泱翔乡划归天祝县,全县为6区40乡。1957年将6个区更名为永安、华隆、夏玛、哈溪、祁连、莫科,撤销安远乡,成立安远镇,全县为6区39乡1镇。1958年8月5日,全县撤销区、乡(镇)成立7个人民公社和20个牧场,同年12月20日,古浪县并入天祝藏族自治县,辖17个人民公社。1959年2月25日,祁连公社划给肃南县,8月1日除铧尖、泱翔大队外,祁连公社划归天祝县,至此全县共11个公社。1962年元月,恢复天祝、古浪两县建制,全县改为7区48公社。1966年撤销7个区公委,全县设30个人民公社1镇10个牧场。1968年为14个公社1镇10个牧场。1971年祁连、旦马公社和旦马牧场划给武威县,1982年又划归天祝,1983年全县撤销公社,恢复区、乡建制,全县设7区45乡1镇,1984年3月23日,经国务院批准,将天祝藏族自治县驻地迁至华藏寺镇。1985年10月,撤区并乡为5镇17乡。2001年石门、钱宝、赛什斯乡撤乡设镇。2004年进行乡政行政区划调整,撤销柏林乡、朱岔乡、钱宝乡,全县为8镇11乡,即华藏寺、打柴沟、安远、石门、炭山岭、赛什斯、松山、哈溪等8个镇,东坪、赛拉隆、天堂、大红沟、毛藏、祁连、旦马、朵什、西大滩、抓喜秀龙、东大滩等11个乡。 天祝县经济社会发展公报:综合:2008年全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6.89亿元。按可比价计算,比上年增长12.2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2.56亿元,增长6.41%;第二产业增加值6.58亿元,增长11.53%;第三产业增加值7.75亿元,增长14.87%。按常住人口计算,全县人均生产总值7879元,增长11.6%。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。三次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15.24∶37.01∶47.75调整为15.16∶38.96∶45.88。就业规模继续扩大。年末全县就业人员14.5万人,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.58万人,2008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794人;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82人,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79人。2008年底全县登记失业人员555人,累计失业人员1478人。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.84%。财政收入完成年度预算任务。全年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3230万元,比上年增长22.15%,全县一般预算收入为5531万元,增长16.49%,财政支出完成75046万元,增长44.57%。 农业:2008年,全县上下众志成城、奋力拼搏、攻坚克难,全力推进石羊河流域源头综合治理,重点工作取得新的突破,始终把促进农牧民增收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。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2.56亿元,较上年增长6.41%。全年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30.11万亩,其中粮食作物16.40万亩、油料作物3.69万亩、其他作物4.42万亩。全年粮食总产量35544吨,较上年下降7.76%。油籽总产量3641吨,增长3.30%。全面推进石羊河流域源头治理,植树造林成效显著。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7000亩,封山育林2万亩,义务植树135万株,重点公益林补植补造730亩,补植各类苗木222.4万株,森林覆盖率达到38.26%。畜牧业生产运行良好,特种养殖增势强劲。全年实现畜牧业增加值1.61亿元,较上年增长33.86%,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2.94%。种植优质牧草16.41万亩,新建养畜暖棚2354亩,肉牛繁育示范村7个,完成退牧还草、禁牧休牧围栏75万亩、工程补播改良任务70万亩,草原补播改良30万亩,改良绵羊13.6万只、黄(肉)牛1.02万头。发展规模育肥示范户1000户、规模养殖户1.03万户。 工业:2008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7.40亿元,增长10.0%;完成工业增加值6.58亿元,比上年增长11.53%。2008年28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789.1万元,增长28.6%。完成工业销售产值85884万元,增长18.9%;亏损企业15户,比上年增加8户,亏损面为53.57%,亏损额为1058.6万元,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,实现利润3696.1万元,增长70.12%。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05.89,下降4.31个百分点。构成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七项经济指标呈”五增二降“态势。即:总资产贡献率11.8%,增长5.02个百分点;资本保值增值率47.01%,下降158.41个百分点;资产负债率82.1%,增长18.03百分点;流动资产周转率1.73次,加快0.31次;成本费用利润率4.16%,增长0.48%;全员劳动生产率45633.7元/人,增加13726元/人;产品销售率100.01%,下降15.64个百分点。乡镇企业稳步发展,全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26.15亿元,增长11.69%;总收入24.75亿元,增长13.35%;实现利润2.62亿元,增长2.0%,税金0.39亿元,增长5.0%;实现增加值8.64亿元,增长18.68%,其中乡镇工业增加值3.68亿元,增长23.55%。建筑业、固定资产投资,全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705万元,其中:建筑工程705万元,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326平方米,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326平方米,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37.6万元,全员劳动生产率5165元/人。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.81亿元,比上年增长26.35%。固定资产投资按构成分:建筑安装74184万元,设备工器具购置63842万元,其他费用20041万元;按经济类型分:国有经济56333万元,集体投资195万元,私营投资21988万元,个体投资17480万元,其他62071万元;从投资产业看:第一产业20086万元,增长25.08%;第二产业82383万元,增长1.0%;第三产业55604万元,增长91.32%;按隶属关系分:省属项目投资20000万元,增长73.91%,县级项目投资13.81亿元,增长21.53%,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7480万元,增长32.31%;按投资规模分: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项目10个,完成投资6602万元,下降7.81%;1000万元—5000万元的项目25个,完成投资43427万元;5000万元-1亿元的项目4个,完成投资19422万元;1亿元以上的项目8个,完成投资37232万元。 交通、邮电通信和旅游: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。2008年实现增加值15278万元,比上年增长11.38%。交通运输业按新标准计算完成公路客运量79万人(次),客运周转量4500万人公里,货运量158万吨,货运周转量13740万吨公里。邮电通信业发展良好。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收入5329.08万元,增长27.49%。截止2008年底,电信本地网固定电话用户1.57户,比上年下降0.49万户,其中城市电话用户0.74万户,农村电话用户0.83万户,小灵通用户0.23万户。移动通讯快速发展,全县移动电话用户8.64万户,比上年增加3.38万户;国际互联网(宽带)用户2180户,增加960户。2008年电信公司、移动公司、联通公司的基站接收塔达到224座。邮件投递线路48条,投递里程512公里。全年共接待游客10万人(次),旅游综合收入2500万元,增长8.7%。 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:消费市场销售平稳增长。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.06亿元,比上年增长15.57。其中县城零售额3.96亿元,增长14.76%;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4.1亿元,增长16.37%,增速比上年下降2.09个百分点。从行业看,批发业零售额0.1亿元,下降35.81%;零售业零售额6.51亿元,增长21.5%,其中:限额以上0.06亿元,增长0.14%,限额以下及个体户6.45亿元,增长16.41%;餐饮业零售额1.42亿元,增长18.85%;其它行业零售额0.02亿元,增长12.68%。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为108.6%,增长8.6%。 金融和保险业:金融业存贷款基本平稳。全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6274万元,比上年增长25.88%,其中:企业存款16973万元,下降1.72%,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5755万元,增长28.85%;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0016万元,增长17.23%,其中:短期贷款25142万元,增长7.77%,中长期贷款24874万元,增长28.64%。保险事业发展良好,覆盖面不断扩大。全县全年保险业务收入2429.7万元,增长41.1%;保险赔付金额达579.0万元,增长74.14%。 科学技术和教育:科技事业稳步推进。2008年全县实施科技项目10项,其中:国家级项目1项、省级项目3项,县级项目6项;这些项目中,新建项目9项,续建项目1项;总投资达1450万元。全部项目中示范推广项目3项,试验研究项目5项,培训项目2项。2008年组织鉴定科技成果1项,组织上报科技成果6项,其中: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3项。2008年科技对全县国民经济的贡献率43%,其中:农业49%,工业33%,新产品产值率34%,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率91%,科技培训面96%,科技成果转化率35%,良种覆盖率98%,畜禽良种化程度90%,全县科技人员4730人,全年培训农牧民8万人(次),培训科技骨干5000人(次),建立科技示范村52个,科技示范户6000户。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。2008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02所,教职员工3001人,在校学生33011人,其中:小学16665人,初中11212人,高中5134人。初等教育(初中)入学率96.5%,毕业率97.6%,巩固率99.4%,小学升初中升学率99.87%,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率100.0%。初级教育(小学)入学率99.9%,巩固率100.0%,毕业率100.0%,17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.4%。2008年,中央和省级财政给我县下达免杂费及公用经费补助资金1718万元,使义务教育阶段30059名学生(小学18943、初中11116)全部受益;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317.2万元,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覆盖面达100%;县政府根据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,确保教育公用经费1718万元,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寄宿生(初中752元/人、小学500元/人)提供生活补助,有12940名学生受益。2008年我县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的考生2417人,增长7.85%,大学录取考生1362人,增长19.06%,录取率56.35%,136名考生考入重点大学。在全部录取的大学考生中少数民族考生683人,占50.15%。报考中等专业学校考生135人,录取135人,录取率100%。在录取的考生中少数民族考生51人,占37.78%。文化、卫生 文化事业健康:发展。2008年全县共有乡镇文化站19个,广播站17个,放映单位10个,席座位718个,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1.5%;电视发射台及转播台2座,有线电视用户2.0万户,其中:城镇0.9万户,农村1.1万户。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3.8%。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,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。2008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287家,其中医院3家,卫生院19家,妇幼保健院1家,疾病预防控中心1家,社区服务中心1家;病床床位440张,其中县直各医疗单位200张,乡镇180张,其他部门医疗卫生单位60张;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22人。每千人拥有卫生人员2.86人,每千人拥有床位数2.06张。全年报告乙、丙类传染病14种1775例,报告1种传染病死亡1例,无甲类传染病报告。报告传染病发病率762.3/10万人,死亡率0.47/10万人。 |
上一篇:天祝县西大滩乡行政地图查询 | 下一篇:天祝县卫星地图,天祝县地图,电子地图 |